载沣三年摄政路,袁世凯暗流涌动,清朝“救命药”卡在哪一步?
1900年的北京,那是个热闹又狼狈的夏天。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、满朝文武,一路灰头土脸地西逃。八国联军在城里横冲直撞,谁也没空顾及身后的黄沙滚滚。第二年签下《辛丑条约》,赔款割地还不够,还得派皇族去德国给人家道歉。这差事落到载沣头上,他一脸懵圈,但还是收拾行李出发了。
德国那边,不讲情面,上来就让他跪拜德皇。载沣皱眉——这不是要我的老脸吗?最后双方各退一步,只鞠躬不下跪,这点小胜利传回国内,大家夸他有骨气,其实背后汗都快出来了。
不过说句心里话,这趟出洋可不仅仅是认错那么简单。他跟威廉·亨利亲王聊过天,人家一句话戳到重点:“兵权集中才稳得住。”这句话像钉子一样扎进了载沣脑子。从那以后,他总觉得只要把军队抓牢,再学点西洋新玩意儿,也许能把清朝从泥坑里拉出来。
慈禧死的时候,北京正飘着冷风。一夜之间,小溥仪成了皇帝,可才三岁啊,还会咬手指呢!摄政王的大印落在载沣手上。他知道机会来了,要干点大事——首先就是对付袁世凯。
袁世凯是谁?说白了,就是北洋新军的“大哥大”。当初谭嗣同找他帮忙搞维新变法,他转身就把消息捅给荣禄,把维新党人送进鬼门关。从此一路高升,连曾国藩、李鸿章这些前辈都只能拍拍肩膀表示服气。但慈禧后来听说袁和庆亲王奕劻走得太近,两个人一个管钱一个管兵,这搭配她怎么可能放心?
本来想直接撸掉奕劻,但英美等列强一听风声立马跳脚,说动不得,说到底也是利益牵扯太深,只能先拿袁开刀。不过北洋的新军都是他的心腹,就算职位调走,人还在江湖中。有时候你会发现,“官职”这种东西,在真正有实力的人眼里其实没啥用处……
等轮到载沣正式掌权时,他也琢磨明白这一套:不能再让北洋一家独大,否则迟早吃亏。所以第一步计划就是“康熙擒鳌拜”,借机收拾掉袁世凯。但事情哪有那么顺?溥伟举着祖传宝刀跃跃欲试,大臣们却纷纷摇头,有的怕造反,有的怕乱局,还有人直接被银子堵住嘴巴。不杀吧,又咽不下这口气;真杀,又怕惹火烧身。
张之洞那边态度暧昧,说什么“国丧期间,不宜诛旧臣”,典型打太极拳。这些老油条,一个比一个滑溜,到底是看惯风浪的人物啊!
犹豫间消息泄露出去,袁世凯闻讯立刻跑路天津。他可不是傻瓜,“钓鱼养病”成了一块挡箭牌。其实远离京城反而更安全,新军依然归自己掌控,看似低调实则蓄势待发。有时候我怀疑历史上的这些人物是不是都有几分演员属性,该装就装,该忍就忍,比电视剧精彩多啦!
后来再想对付他已无力回天,各方势力掺杂其中,你方唱罢我登场,全是一锅粥。而且越拖越难办,每次讨论杀与不杀,都像是在剖开自己的伤疤撒盐一样难受。
军事改革倒是搞起来一点,比如组建禁卫军,从八旗和各省抽青壮年凑了一万多人。但经费有限,只能勉强护个驾,对外镇压根本指望不上。而地方督抚自从太平天国之后越来越厉害,各省的钱粮、兵马、人事全抓在自己手里,北京的话他们未必当回事儿……你看看这个局面,是不是很像现在公司里的分部经理们,各自为战,总部号令形同虚设?
海陆两线一起折腾,希望海军能争口气,于是花重金买舰船修港口培养人才。本以为这是翻盘机会,可惜内忧未解,再大的铁甲舰也只是摆设罢了——革命党盯的是陆地,而真正决定命运的是枪杆子握在哪只手上!
最尴尬的是立宪改革,本来可以借机团结士绅和地方豪强,但皇族舍不得放权,于是在内阁塞满自家兄弟。这种操作简直让人哭笑不得,你说要改良,却又舍不得蛋糕,被立宪派骂得狗血淋头,他们干脆投奔革命阵营去了……唉,有时候决策人的纠结,比敌人的阴谋还致命吧?
铁路收归国有,引爆保路运动,一石激起千层浪。当四川乱起来的时候,为了解决问题竟然只能调湖北的新军过去支援,无奈武汉防守空虚,被革命党钻空子发动武昌起义。一环扣一环,就这么崩盘开裂,好像屋顶滴水,一开始没人注意,到最后整个房梁塌下来才追悔莫及……
关键时刻大家还是寄希望于“非袁不可”。有人甚至威胁如果不用袁世凯,就直接带兵进北京。这压力换谁谁扛得住?结果就是妥协,让渡全部实权,把清廷生死交到了别人手上。最后逼宫退位的一幕,其实早就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,却没人愿意提前承认而已……
每次看到这里,我总会想到那些被困在选择题里的瞬间。如果时间可以倒流,当初果断一点,会不会真的改变结局呢?但历史没有如果,每个人都只是那个时代洪流中的一叶小舟,无论怎么挣扎,也逃不开终点站。不知你有没有类似感受,在生活某个节点突然发现已经骑虎难下,那种滋味,现在想起来还有些苦涩哩~
内容来自公开史料与个人见解,仅供学习交流,不构成历史定论。
炒股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