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这地方凉快得让人挪不动腿!"——一对四川老夫妻的关岭避暑奇遇
庞双涛早上推开窗户时,山风裹着青草味扑进来。她看了眼温度计:23度。老伴儿正把薄棉被叠成豆腐块,嘴里念叨着:"在宜宾这时候早就开空调了,这儿晚上还得盖被子。"
这对四川夫妻在贵州关岭顶云街道石板井村已经住了一个多月。当初在网上刷到避暑民宿广告时,庞双涛还嘀咕"贵州能比四川凉快多少",现在她逢人就夸:"我们那儿是蒸笼,这儿简直是天然冰箱。"
村里15栋改造过的民房全住满了,像庞双涛这样的"候鸟老人"占了八成。早上七点,广场上遛弯的、打太极的、择野菜的,天南地北的口音混在一起。民宿管家小吴抱着洗衣篮穿梭其间,听见东北口音的大爷喊:"闺女,今儿晌午是不是做酸汤鱼?"
"您老鼻子灵,刚宰的江团鱼!"小吴应的功夫,庞双涛正跟村里杨阿婆学蜡染。蓝靛缸里泡着的白布让她想起小时候,"我们宜宾也搞这个,就是没关岭的花样鲜亮。"杨阿婆笑着塞给她一包刺梨干:"带回去当零嘴,比你们四川的麻辣牛肉养生。"
旅行社老板陈枫算过账:一夏天接待六百多人次,最长的住了四个月。上周他张罗"杀猪宴",三十多桌从村头摆到村尾。篝火烧起来时,成都来的老李端着米酒喊:"明年把亲家也忽悠来,凑桌麻将!"
村里的变化肉眼可见。原先闲置的老屋现在挂着民宿招牌,王木匠改行做藤编工艺品,连小卖部冰柜都添了五六个。村支书黄俊说:"城里人图凉快,我们赚热闹,两全其美。"
庞双涛的行李箱已经塞满蜡染布和辣椒面,但她改签了车票:"等四川降到30度以下再回,反正这儿管吃管住还有人唠嗑。"
山风掠过"农村改革第一村"的牌坊,吹散了最后一缕炊烟。
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、客观性,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,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。
炒股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